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如果有门生活课

如果有门生活科

望子成龙是现在的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编的《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披露: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动力中,排在首位的是子女发展期望,直升机父母是当下流行的一个新称谓。比喻那些爱子心切的父母就如同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直升机父母分好多类,有的在生活上过度操心,有的在学习上过度干预。独生子女一方面承受着无休止的溺爱,而另一方面也承受着无休止的压力。成了被父母拉去上各类补习班和强化班的一代。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作为杭州重点高中的第一梯队,近年来挑战轻负高效教学,希望能把时间空出来让孩子玩,结果却遭致家长的集体反对。校长叶翠微对此很是无奈:“我们高中生星期六、星期天、节假日、寒暑假,不补课,不上课。学生很欢迎,认为给了他们休息,给了他们自由,但是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告到了我们市领导那里去。杭州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处长,蒋锋说:“市信访局12345市长热线半夜打给我电话,说是家长投诉,我以为是投诉什么事情,他们说投诉不补课。为什么本来通知我们明天星期六星期天要补课的,现在突然通知我们不要去补课。这样影响了我们孩子的学习。当教育仍然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当中国的成功学标准仍然是一考定终身的时候,家长的焦虑是本能的。这种焦虑甚至蔓延到了远离高考的幼儿园,我们越来越输不起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马以鑫说:“我就四个字——急功近利,这弥漫得非常严重。读书干什么,考大学。所以从幼儿园之前的学前教育,到幼儿园、到小学,整个的思路就是考大学,考名牌大学。”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鲁林岳说:“书包压双肩,两头不见天。资料堆成山,吃饭没时间。考场是战场,考得好的蹦蹦跳,考得差的泪汪汪,怎么回家见爹娘。"这无疑是对孩子从身体到心里两个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颇有市场,很多家长以为让孩子多学,甚至早学知识和技能就会变得更聪明。但是教育专家们却认为此举不仅收效甚微,反而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害。

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儿科学及神经科学教授彼得·胡腾洛赫尔曾经提出神经挤迫现象。即:大部分尚未分化对青春期和成年期创造性意义重大的区域,在儿童期因为其他区域的侵占而萎缩。你在所谓的起跑线上超前了几步,却要在整个人生之路上付出代价。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说:“这个代价会给孩子损失很多东西。所以教学学中有个原理叫‘多就是少’,他这个学得多了,那个一定少了,而少的恰恰是这个阶段他最重要的东西。”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主任,孙云晓说:“如果教育是一个短跑,比方说一百米,那起跑线很重要,谁起跑晚了是要输的。但是教育它是短跑吗?不是,它是长跑,很漫长的。这是你发现起跑线不重要,后劲儿很重要,素质很重要,名词不重要。而是学习兴趣、习惯、人格是否健康等方面更重要。”

三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四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五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六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教育部制定的中国儿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近日正式公布了。这个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呼吁家长要让孩子慢慢成长,让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我们为什么反对幼儿园小学化呢?把小学的知识让他学,而不是让他去思考。小孩子他是想象力很丰富的,想得海阔天空,想象力很丰富,要保护这种特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国外非常严格地规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小学生到下午一点半家长必须带走。我问过一个美国老师,我说这个东西有那么重要吗?他说很重要,学校教育必须要给家庭让出必要的空间。这两者的教育责任是不一样的,是不能替代的。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很多家长主动放弃了家庭教育功能。认为学校的应试教育是万能的。”杭州市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说:“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踩一踩刹车。过一点从容的,属于教育应该有的一种节奏。我们这么多年总在跳快三,蹦擦擦蹦擦擦,我认为可以跳一点慢三或者慢四。这样一种节律才是真正符合孩子可持续发展,长效发展的节律。”

这是一份中美孩子家务清单的对比:9-24个月当中国的孩子在认字的时候,美国的孩子要学会自己仍尿布;2-4岁当中国的孩子在背唐诗时,美国的孩子要学会自己扔垃圾、整理玩具;3-4岁当中国的孩子在进行各种艺能培训时,美国的孩子要学会自己刷牙、浇花,甚至喂养宠物。一般来说,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是一说到动手或研究时,往往就不如人家了。两只手握紧拳头合并在一起,就像一个大脑。动手能力和大脑能力的开发是紧密连接的。一位叫叶斌的注册心理师说:“学习不是个孤立的事情,其实是一个整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为一个未来的人,生活情趣、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一些素养、礼仪,或者隔热的修养,这些其实都是很重要的。”

儿童的学习大多来自于直接经验,教育家杜威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他干脆主张用直接经验取代间接经验,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比如说自己的衣服能够自己洗,自己的被子自己叠好,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适当地做一些家庭的家务,另外做一些适当的家务劳动。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你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通过这些,实际上可以锻炼出这个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而且他的自立意识也培养起来了。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理念在上个世纪就被很多教育专家提出,有鲁道夫·史代纳、洛里斯·马拉古奇、苏珊·艾萨克、约翰·杜威、列夫·准果茨基、玛利亚·蒙台梭利……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到了生活即教育。他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教育呢,是一种教育哲学,是一种更宏观的能够统辖各种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呢:生活教育就是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显然不仅仅是考试,不仅仅是升学,还要适应青少年成长的各个方面。”美国哈佛大学历时40年研究后得出结论,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是简单的家务劳动的人,比那些小时候从不做事的人生活得快乐。研究还表明,孩子们童年的生活与成年后的情况有着惊人的关系:童年劳动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后交游广阔的可能性高出10倍,获得高薪的可能性大了4倍,容易失业的可能性要小15倍。那些童年时很少劳动的人犯罪的可能性较高,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大10倍。因此我们在幼儿、在小学要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掌握很多生活的本领,这是他一生的基础,是能力的基础,也是快乐的基础。到了中学依然需要生活教育,这时候就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进入知识的大厦。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说:“当一个孩子生活方面经验慢慢形成,他的一种知识的结构是一种在生活中形成的,不是学校教育体系里面所形成的。”为此,专家们给出建议,家长每周一次贴出遥感的家务内容,让孩子自己安排计划完成,而不是随时使唤孩子。同时,也列出父母应该做的事情,以便让孩子知道父母要做的远比自己要做的多。对孩子所做的家务事,家长要表示真诚的感谢。这会另孩子更积极,更有自信。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区域总裁,可口可乐装瓶投资集团杨腾华说:“家长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探索最佳做法,指导他们并向孩子传授价值观。我的父母经常抽出时间教导我生活中的价值观。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何举止表现。他们教我如何尊重他人,尊重动物。并教我正直与诚实等等。我可以利用这些价值观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永明说:“一些发达国家,从小学开始就有家政课。包括烹饪,包括各种各样的家务,就是要培养孩子从小自理生活的能力。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因为我自己是留学生,我们国内的各个大学的高材生出国留学,他们专门在食堂里吃饭,因为自己家里没有做过饭,甚至洗衣服也没洗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就在日本的普通高中,到高二还要开家政课。男生、女生都要参加。做衣服、烹饪学习,它这个就是一个公民教育的目标。培养做合格的丈夫和妻子。培养你家庭生活的责任感和生活能力,这都是它学校教育的目标。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目标,就是以考试和分数论英雄,非常偏狭,非常狭窄。”

事实上,中美家务清单背后折射的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对象这个命题。究竟是培养完整的人,还是培养高分机器?

浙江师范大学进行了一项为期两年的田字格课题。同样是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用田字格书写和在白纸上书写,用田字格书写的孩子,不仅认知效果低,而且对他们的唾液进行化验后表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显著下降,而应急激素水平明显上升。这是一种扼杀创造力和认知力的激素。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任俊说:“白纸我是想放在哪儿就放在哪儿,这个字是我写出来的。我对每一个笔画都有控制感。如果你有一套格子,我不能按照我的想法去写,因为受到格子的限制。整个这个行为过程中,人是缺乏控制感的。如果缺乏控制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可能会产生抑郁情绪,甚至缺乏创新创造。”

2010年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和北京师范大学对区域内的学生做了一次社会适应性测试。涉及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幸福感和焦虑,以及学习兴趣等。成绩领先全区的某中学有1410名学生参加了测评。他们在情绪等方面的指标,并不尽如人意。幸福感低于区平均水平,孤独感全区第二位,焦虑、抑郁倾向全区第1位。这种心理问题包括来自血液压力的心理问题,来自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还有来自升学、求职等方面的压力等。熊丙奇说:“我们家庭教育一定要回归到做人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回归到我们家庭,才能弥补我们现在的教育只关注知识教育的局面。否则我们所有的教育都盯住知识教育,那么即便我们的学生考上好的大学,他们可能都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失、身心缺失。”健全人格教育是深圳实验学校校长曹衍清坚持的办学方针。这位从有着惊人升学率的黄冈中学调来的校长,并没有在深圳继续应试神话。相反,他却把教育改革的重心放在了学生人格培养上。曹衍清说:“我们看到多少人,很有能力,很有才华,人格不健全,他的作用发挥不起来,甚至是反作用。所以我觉得人格的问题太重要了。他是一个人一生管用的东西,尽管人格的问题不是靠学校完全能够教育出来的,但是学校在学生这个发展最佳的时期,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曹衍清看来,中小学阶段是为将来持续的发展打基础的阶段,2009年,深圳实验学校制定并颁布了《健全人格教育方案》,方案的亮点是它关于在幼儿园乃至中小学阶段侧重各种习惯的养成。在深圳实验学校,社团被看做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据地。全校共有上百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成为课程被纳入新课程体系,学生需要修满一定的学分。学校还有一个传统项目慈善,在实验学校慈善像不断传承的接力棒,一届届学生相互感染,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既得到了爱的教育,又演绎了爱的故事,催生了不少校园慈善家。曹衍清说:“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单位是个好员工,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实验发现,人的一种动作或者行为持续出现21天,就初步成为一个习惯。如果这个动作或行为持续出现90天以上,就可能成为一个稳定的习惯。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说:“小的时候形成习惯很容易形成,越大越难以形成。其实我觉得习惯的问题北大的一位老校长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好的习惯。习惯对人太重要了。”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看起来有点夸张,但是我看过很多国外的科学家、教育家的很多论述后,我发现中国的这种俗话是很非常有智慧的。因为几乎所有人的一切都是在童年奠基的。”

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共同生活,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在我国有专家开始担忧现在的独生子女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注册心理师叶斌说:“有兄弟姐妹的一个特征,从小家长就会教那些孩子怎么样长幼有序,怎样学习分享,一个东西拿出来通常是兄弟姐妹一起分享。但是独生子女通常就是他一个,如果他跟其他小朋友交往时,家长不是刻意营造一个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那么像这些东西就会很少。”科学家发现,成群大雁的飞行,比一只大雁的飞翔要多飞12%的距离。原来,成群大雁的合作增强了它们飞行的力量。在日本,中小学校内举行体育比赛,只设团体项目,不设个人奖项。为的就是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

人际关系学家、钢铁大王卡内基专门对美国成功人士作了一番研究得出结论,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社会需要的人是活生生的,健康的,有工作能力,有社会关怀,有职业精神等等这种概念的人,一个词来表达就是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全国人大常委会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这个公民不是简单的安分守己的良民,而是一个真正的拥有理想和激情,真正地能够关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政治事务,主动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推崇人格教育,尊重学生的天性。杭二中的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写诗,去唱歌。学校有一个建筑制高点,那里视野开阔,可以极目远眺,被称为二中之巅。一些学生在巅峰上画各种涂鸦,当时有学校的领导、老师建议把二中之巅关闭,开放还是关闭?叶翠微做出决断:开放二中之巅,让学生自由进出,自由写画,自由管理,几年下来这里成了学生们最愿意流连的地方。

杭州市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说:“我心目中的终极教育就是孩子们能够一脸阳光,脸色红扑扑的。在校园里他们能够像一个天使,能很自然地围绕着他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领域,一个话题,或者说一个课题在性质盎然地学习中,研究中,并且通过这样的学习研究,能够自我陶醉。”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一书中写道: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学者,专家,寻找工作的人,而是培养完完整整的男男女女。课堂教育不应该是磨灭孩子兴致的地方,生活课的课堂,并不以某种固定的形式存在。它可以是家庭,可以是美术馆,可以是一次旅行,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阅读原文链接有《我的人生我的课》第5集观看链接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